台灣一項新研究指出,抑鬱症可視作柏金遜症的一個患病風險因素,而年紀較大(65歲或以上)及難治抑鬱症這兩項因素,也會增加抑鬱症患者日後確診柏金遜症的風險。

然而,負責此研究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楊智傑表示,抑鬱症病人不要擔心必定患上柏金遜症,重要的是找到了年長及難治抑鬱這兩項特定因素,從而得知哪些抑鬱症患者日後較大可能患上柏金遜症。

研究人員從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下稱「資料庫」),找出2000至2001年兩年間20歲或以上新確診的抑鬱症患者4636名,然後跟「資料庫」中18,544名性別及年齡相符而沒有患上精神病的其他患者加以比較。

他們發現,於2002至2009年的跟進期內,本已確診患上抑鬱症的患者中,有66人(1.42%)證實患上柏金遜症;至於那些沒有抑鬱症的一群,則有有97人(0.52%)得柏金遜症。經調整年齡及性別因素後發現,抑鬱症患者跟非抑鬱症患者相比,及後確診柏金遜症的風險高三倍。

楊傑智接受醫療網站Medscape訪問時表示,這項新發現暗示抑鬱症是柏金遜症的一個獨立風險因素,而非早期病徵。

研究也發現,65歲或以上的抑鬱症長者日後同時患上柏金遜症的機會,是較年輕的患者的十倍。至於難治抑鬱症(即確診後兩年內更改治療方案兩次或以上)在是項研究也發現,可增加抑鬱症病人患上柏金遜症的風險。

不過,此研究並沒有同時分析患者家族病史、吸煙量、咖啡攝取量及殺蟲劑接觸等因素。

上述研究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於去年十月於醫學期刊《腦神經學》(Neurology)網上版發表。

資料來源:Medscape網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