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醫學界留意到一個現象,之前沒有任何藝術創作經驗或嗜好的柏金遜症患者,有部分於患病後卻迸發出濃厚的作畫興趣,有些更自言創作靈感自此便不能自控地如泉水般湧出。

美國科學文化哲學雜誌《鸚鵡螺》(Nautilus)先講述了兩個案例,其一是59歲的保險公司前職員Tsipi Shaish。她從沒有上過繪畫課,自從2006年確診柏金遜症後才開始作畫,但她的作品不單被巴黎及紐約市的畫廊收藏,更曾開畫展。她形容內心有股不能控制的衝動想作畫,而且她覺得現在比未患柏金遜症時更有活力。

另一個個案反映了柏金遜症患者作畫的衝動如何極端。本身是美學家的Cindy DeLuz同樣沒有繪過畫,患病後,一旦作畫的衝動出現,她像着魔似的不停地畫,甚至連續48小時停不下來,迫得她丈夫只好把她的畫室上鎖去制止,她才罷休。

已知少數柏金遜症患者因服用多巴胺相關的藥物(編按:多巴胺能藥物,包括「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藥物類別),而出現不能自控的行為(編按:即衝動控制障礙),例如病態賭博或過度縱慾等。美國賓夕凡尼亞醫院腦神經科部門主管Anjan Chatterjee也遇過這類病人,亦遇過凌晨四時起床不停地作畫的柏金遜症患者,他相信兩種現象有關聯,換言之,這小部分出現不能自控病徵的患者,有些會病態賭博,有些會不停作畫。

究竟確診後才開始不停作畫,是否跟患者所服的藥物有關?自數年前起,以色列特拉維夫Sheba醫療中心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ivka Inzelberg的部分病人,把自己的畫作帶給她看,至此她開始翻查醫學文獻,找到數十宗同類的個案報告,然後她設計了一項研究,比較柏金遜症患者與一般人的創作能力及不能自控傾向有沒有分別。結果發現,單憑服用「多巴胺能藥物」這一點,並不能解釋患者確診後不停作畫的原因,加上她留意到其他研究發現中風或「額顳葉認知障礙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患者的創作能力,同樣在患病後給引發出來,因此她認為,腦部某些特定部位受損後,可能激發患者過往未曾呈現的技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講師Shelley Carson則從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找到另一個角度去探究柏金遜症患者創作力突然湧現的原因。她稱,一般人有一種叫「潛在性抑制」(latent inhibition)的心理功能,能過濾掉身邊不相干的事情而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則因受病情影響而注意身邊每一件事。藥物治療的原理,便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腦中多巴胺的水平,從而恢復患者的「潛在性抑制」功能,減少幻覺幻聽。

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反的可能是,柏金遜症患者因缺乏多巴胺而需服藥補充,腦中多巴胺的水平因而急升,此舉削弱了「潛在性抑制」功能,患者進而吸收更多來自外界的刺激,使得更多資訊在腦中以嶄新的方法組合與重組,因此,迸發出創造力的柏金遜症患者,可以接觸縈繞在潛意識中的直覺、半成熟的構想及瞬間的激情,如此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才華。

患者Shaish直言,當她拿起畫筆時,不會事先構思,而是聽從自己的直覺下筆。她患病後雖然出現僵硬及震顫,但她仍然視得病為恩賜。「它令我專注於自己的直覺。」她說。

資料來源:The Most Dangerous Muse: Parkinson's disease gave her the gift of creativity. Nautilus magazine. 15 January, 2015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