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医学界留意到一个现象,之前没有任何艺术创作经验或嗜好的巴金森症患者,有部分于患病后却迸发出浓厚的作画兴趣,有些更自言创作灵感自此便不能自控地如泉水般涌出。

美国科学文化哲学杂志《鹦鹉螺》(Nautilus)先讲述了两个案例,其一是59岁的保险公司前职员Tsipi Shaish。她从没有上过绘画课,自从2006年确诊巴金森症后才开始作画,但她的作品不单被巴黎及纽约市的画廊收藏,更曾开画展。她形容内心有股不能控制的冲动想作画,而且她觉得现在比未患巴金森症时更有活力。

另一个个案反映了巴金森症患者作画的冲动如何极端。本身是美学家的Cindy DeLuz同样没有绘过画,患病后,一旦作画的冲动出现,她像着魔似的不停地画,甚至连续48小时停不下来,迫得她丈夫只好把她的画室上锁去制止,她才罢休。

已知少数巴金森症患者因服用多巴胺相关的药物(编按:多巴胺能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类别),而出现不能自控的行为(编按:即冲动控制障碍),例如病态赌博或过度纵欲等。美国宾夕凡尼亚医院脑神经科部门主管Anjan Chatterjee也遇过这类病人,亦遇过凌晨四时起床不停地作画的巴金森症患者,他相信两种现象有关联,换言之,这小部分出现不能自控病征的患者,有些会病态赌博,有些会不停作画。

究竟确诊后才开始不停作画,是否跟患者所服的药物有关?自数年前起,以色列特拉维夫Sheba医疗中心脑神经科专科医生Rivka Inzelberg的部分病人,把自己的画作带给她看,至此她开始翻查医学文献,找到数十宗同类的个案报告,然后她设计了一项研究,比较巴金森症患者与一般人的创作能力及不能自控倾向有没有分别。结果发现,单凭服用「多巴胺能药物」这一点,并不能解释患者确诊后不停作画的原因,加上她留意到其他研究发现中风或「额颞叶认知障碍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患者的创作能力,同样在患病后给引发出来,因此她认为,脑部某些特定部位受损后,可能激发患者过往未曾呈现的技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讲师Shelley Carson则从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找到另一个角度去探究巴金森症患者创作力突然涌现的原因。她称,一般人有一种叫「潜在性抑制」(latent inhibition)的心理功能,能过滤掉身边不相干的事情而专注在眼前的工作上;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因受病情影响而注意身边每一件事。药物治疗的原理,便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多巴胺的水平,从而恢复患者的「潜在性抑制」功能,减少幻觉幻听。

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反的可能是,巴金森症患者因缺乏多巴胺而需服药补充,脑中多巴胺的水平因而急升,此举削弱了「潜在性抑制」功能,患者进而吸收更多来自外界的刺激,使得更多信息在脑中以崭新的方法组合与重组,因此,迸发出创造力的巴金森症患者,可以接触萦绕在潜意识中的直觉、半成熟的构想及瞬间的激情,如此造就了他们的艺术才华。

患者Shaish直言,当她拿起画笔时,不会事先构思,而是听从自己的直觉下笔。她患病后虽然出现僵硬及震颤,但她仍然视得病为恩赐。「它令我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她说。

数据源:The Most Dangerous Muse: Parkinson's disease gave her the gift of creativity. Nautilus magazine. 15 January, 2015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