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學者發現,酒渣鼻(rosacea,又作玫瑰痤瘡)患者患上柏金遜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這是首個指出酒渣鼻為柏金遜症風險因素(risk factor)的研究。他們認為,兩種疾病的致病機制很可能相同,均涉及「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水平上升,宜有更多研究去確認。

酒渣鼻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它不只影響患者鼻子,還會造成臉上持續發紅,皮膚或呈凹凸。美國皮膚科醫學院的網頁指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及已故威爾斯王妃戴安娜,均是患者。另方面,柏金遜症患者亦常見皮膚發炎及脫皮。

之前其他國家的初步研究指出,70名柏金遜症患者中,接近兩成患酒渣鼻,三成臉部曾有發紅病徵,由是引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Alexander Egeberg及同僚的興趣。他們分析該國的國家病人資料庫(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自1997至2011年間涉及540萬滿18歲國民的數據,發現22,387人患上柏金遜症,當中22,107人沒有患上酒渣鼻,但280人則有。經計算後發現,一般人的柏金遜症發生率是每一萬人/年(per 10 000 person-years)3.54,而酒渣鼻患者的柏金遜症發生率為每一萬人/年7.62。

此外,患有酒渣鼻的人較沒有患上的早2.4年確診柏金遜症。此研究於今年三月下旬刊登於《美國醫學會腦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網上版。

研究又發現,無論有否確診酒渣鼻,若曾獲處方「四環素類」(tetracycline)抗生素,日後患上柏金遜症的風險低2%。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腦神經學系的Thomas Wingo在同日刊出的評論指出,這2%看似很小,卻很重要,值得深入探究。

負責是次研究的人員表示,酒渣鼻的成因不明,但「基質金屬蛋白酶」(一種能分解蛋白質的酵素)上升,似乎扮演重要的角色。醫學界也在柏金遜症及其他腦神經退化疾病患者身上,發現「基質金屬蛋白酶」上升。此酵素上升,可造成神經細胞死亡。

美國柏金遜症基金的報道指出,若日後的研究證實酒渣鼻確是柏金遜症的風險因素的話,醫生便可多加留意酒渣鼻患者有沒有出現柏金遜症病徵,甚至藉此及早確診。

丹麥的研究人員強調,由於是次研究對象主要是北歐人,故未必能把結果推斷在其他種族上。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美國柏金遜症基金EurekAlert!美國皮膚科醫學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