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除了廣為人知涉及身體活動如震顫的「運動徵狀」外,還有涉及認知、睡眠及情緒等問題的「非運動徵狀」。近十多年來,醫學界不但意識到後者對患者的影響,近年還發現「非運動徵狀」可能對預測病情發展有一定角色。

柏金遜症病徵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運動徵狀」,簡單而言,即與身體活動有關的徵狀,包括靜止時震顫、僵硬、動作遲緩、步履不穩及平衡力受損等。「非運動徵狀」則包括: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患者認知能力缺損,但未達至認知障礙症的地步
●眼快動期睡眠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簡稱RBD):患者隨著夢境手舞足蹈,大叫大嚷,又稱發夢期夢遊
●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站起或坐起時低血壓
此外,還有抑鬱、焦慮、便秘、言語及吞嚥障礙等。

加拿大研究人員分析及跟進113名柏金遜症患者的病徵及病程,平均跟進四年半,最後搜集得73人的數據,發現他們病情惡化的速度,與病發早期呈現的病徵有很大關係,並可分為三個分支類型(又譯作亞型,subtypes):
●慢病程:病發當初以震顫的「運動徵狀」為主,而「非運動徵狀」中,輕度認知障礙出現頻率中度,眼快動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頻率低,沒有體位性低血壓的病徵
●中病程:病發早期病徵介乎慢病程與急病程之間,他們有體位性低血壓,眼快動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頻率中度,但沒有輕度認知障礙;「運動徵狀」出現頻率也屬中度
●急病程:病發當初以上述三項「非運動徵狀」為主,而「運動徵狀」也很嚴重,包括頻頻跌倒與步態混亂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應替柏金遜症患者篩查有沒有上述三項「非運動徵狀」,即輕度認知障礙、眼快動期睡眠行為障礙,以及體位性低血壓,有助區別誰的病情會急劇惡化。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學者Daniel Weintraub接受MedPage Today訪問時表示,此研究令醫學界得知一連串「非運動徵狀」與病情急速惡化有關。至於能否因此啟發治療方向,他稱現時不能確定,除非能證明治療這些「非運動徵狀」能扭轉病情發展的速度。

此研究於去年八月刊登於《美國醫學會腦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同時刊出的美國德州大學學者的評論指出,此研究為篩查提供一個具說服力的理由,其目的在於預測病情發展,並按個別患者的情況提供應對方法。不過,日後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以確認是次結果,並應與造影、驗血及基因檢查等結果互相對照。他們又稱,此研究似乎反映柏金遜症不是一個變化不定的疾病,而是一個病情變化包含不同層次的疾病。

不過,此研究亦有其缺點,好像納入的患者人數並不多,以及未能追蹤的患者多達三分之一等。

資料來源:美國柏金遜症基金MedPage TodayMedscape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