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藥巨擎輝瑞(Pfizer)今年1月宣布,終止腦科疾病——包括柏金遜症及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的一種)——的藥物研發,並裁減300名員工。輝瑞此舉引來極大迴響,不少醫學界人士及患者表示失望。

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工作學院資深副院長兼教授Allan Hugh Cole Jr.正是其中一人。這名柏金遜症患者在《財富》商業新聞網站撰文表示,腦科疾病的藥物研發確是困難,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充滿風險。然而,一旦成功,回報潛力十分巨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患者人數並不少,單以柏金遜症而言,全球就有1000萬。Cole認為,以陽萎藥威而鋼聞名的輝瑞,研發腦科疾病藥物,其實對經濟與公眾利益都會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輝瑞的聲明指出,該公司的決定是根據科學,並非成本,而在轉化研究成果成為真正的「變革性」療法這事上,確實沒有取得所需進展。

輝瑞所終止的項目,包括相關藥物的臨床前期研究、第一及第二期臨床研究,這些均屬藥物研發的早期階段;至於痛症藥物的後期臨床研究,則會繼續。該公司發言人回應《今日腦神經學》(Neurology Today)刊物編採人員查詢時指出,輝瑞正成立一項專門的投資基金,並會物色那些正進行具前景腦神經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投資。

《今日腦神經學》由美國腦神經學專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出版,為腦科醫生提供業界資訊。該刊2月下旬探討輝瑞此舉的影響。美國柏金遜症基金首席科學主任James Beck,關注其他藥廠會否跟風;賓夕凡尼亞大學腦神經學及流行病學教授Allison Willis稱,輝瑞的做法好像在表明,投入此兩種疾病的研究,毫無價值或希望。大型藥廠如此終止研發,Beck稱,那更加反映政府及民間基金會撥款進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不過,亦有學者指出,輝瑞退出,不會影響其他研究項目的進行,例如米高霍士基金資助的柏金遜症生物標記研究,科學界寄望這類大型研究,對逆轉疾病進程會有成果。

經營The Sci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網誌的Simon Stott,本身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柏金遜症科研人員。他的一篇評論指出,輝瑞對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興趣,向來不大,況且她大部分跟腦科相關的藥物,並非自家研發,而是靠收購其他公司得來。

他續寫道,截至2017年10月,輝瑞有7種處於第一或第二期臨床研究階段的腦科藥物。仔細比較之下,輝瑞試驗中的癌症藥物,便有24種之多,可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研究項目,就只有4項,針對柏金遜症的,更只得1項(編按:一種藥物,可以有多個臨床試驗項目),那種試驗中的柏金遜症新藥所屬類別,並非什麼石破天驚新類型,而是多巴胺D1受體激動劑。故此他認為,輝瑞的退出,未至於世界末日。

資料來源:《財富》商業新聞網站《今日腦神經學》The Sci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網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