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醫學界知悉柏金遜症患者有機會在患病後期,出現認知障礙。近年有研究發現,若柏友同時有「體位性低血壓」,其認知表現於站起時,較沒有此徵狀的柏友顯著變差。此亦給治療「體位性低血壓」可否改善認知缺損的研究方向,打開一扇大門。

另外,由於此研究同時找出與「體位性低血壓」相關的認知缺損,包含着視覺空間處理上的問題,故研究人員也建議醫生,應留意患者的步態不穩及跌倒等問題,是否與此有關。

「體位性低血壓」屬柏金遜症的非活動徵狀。當患者轉變姿勢,例如由坐下轉為站起,會出現血壓低引起的暈眩。而在血壓讀數上,「體位性低血壓」的定義是在站起的最初3分鐘,「上壓」下跌最少20毫米水銀柱(mmHg),或「下壓」下跌最少10毫米水銀柱。

是項研究共有55人參與,他們均沒有認知障礙症。其中18人為平時血壓正常且已知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柏金遜症患者,19人為血壓正常但沒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柏友,這兩組患者平均患病6年;另外18人則為一般人,以作對照。三組參加者的血壓及心跳讀數均沒有差異。

研究人員之後為每名參加者進行一連串認知能力的測試,包括在仰臥與直立的姿勢轉換之後,測試他們的記憶力、專注力、執行力及視覺空間感,這些測試,都是針對柏金遜症患者面對的典型問題而設。

跟對照組相比,兩組柏友在仰臥時,均呈現認知缺損;而在轉換成站起的姿勢時,他們的執行力及記憶測試等表現也較遜。更甚的是,在18項測試中,兼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柏友在姿勢轉換成站起時,有9項的表現較沒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柏友差。不過,當大家回復仰臥姿勢時,認知能力便回到正常。

負責此研究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腦神經學教授Roy L. Freeman,對是項研究中柏友認知缺損的程度感到十分驚訝。他稱,就算柏友的「體位性低血壓」病徵很輕微,可是他們當時的認知能力也會受影響。患者用頭暈等典型的「體位性低血壓」字詞去描述此項非活動徵狀,未必能把它完全表述出來。如果柏友提及有專注力或執行力的問題,醫生需要思考是否與「體位性低血壓」有關。

Freeman又表示,基於現行的認知測試多在患者坐下時進行,有可能低估患者站起時的認知缺損程度,以致測試結果也許不太能預測患者克服日常生活難關(例如過馬路或外出用膳等)的勝任程度。當他們站立時間過長,血壓或會持續下跌,而認知能力在此情況下,沒理由期望它會有所改善。

加拿大多倫多Sunnybroo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Mario Masellis評論時指出,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它揭示了柏金遜症患者姿勢轉換與認知缺損之間有明確關聯,為日後治療「體位性低血壓」以改善認知缺損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至於是否需要為柏金遜症患者定期進行「體位性低血壓」檢查,則需要大型研究去解答。

此研究於2016年底發布於醫學期刊《腦神經學》(Neurology)上。

資料來源:《今日腦神經學》(Neurology Today)、Medscape醫療新聞網站(需登入以閱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