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今年(2018年)11月初宣布,已于10月在一名五十多岁的巴金森症男患者身上,移植由「万能干细胞」转化而成的神经细胞。此个案为一连串巴金森症「万能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的首宗,亦属世界首宗。研究人员预计在2020年之前,多做6宗移植,以研究其安全性,包括会否引发肿瘤。

此前,京都大学已进行同类移植的动物实验,并于去年在学术期刊《自然》发布研究进行两年后的结果。研究显示,在呈现巴金森症病理的猕猴身上,移植由「万能干细胞」转化而成的神经细胞,能改善牠们的活动征状,牠们在笼中的走动量增加。从脑扫描可知,所移植的细胞,发挥有如正常制造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并能产生多巴胺,且没有肿瘤出现,稍为消除医学界对「万能干细胞」引发肿瘤的疑虑。

此次京都大学临床研究选取的巴金森症对象,介乎50至69岁,已患病超过5年。10月进行的移植个案,历时3小时,医生把240万个多巴胺前驱细胞,移植到患者脑内名为「壳核」的部位。「壳核」是脑内其中一个「多巴胺生成神经细胞」制造多巴胺的主要区域。接受移植的患者之后接受观察6个月,若无并发症,则再接受240万个多巴胺前驱细胞的移植。每宗个案会跟进两年,患者会接受抗排斥药,以减低排斥的风险。

「万能干细胞」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别称,是把人体细胞导入特定基因后,重新编程而来,特点是可演变为不同种类的细胞。研究人员移植到患者脑中的多巴胺前驱细胞,就是京都大学本身所储存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演变而来。医学界希望,「万能干细胞」移植,能替代患者脑中死去的「多巴胺生成神经细胞」,达到终止病情恶化,甚至逆转病情的目的。

是次移植临床研究所使用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其未重新编程前的「原始细胞」,乃来自一群拥有较少移植排斥倾向的人。研究人员把他们的免疫细胞生物标记,与接受移植患者的免疫细胞生物标记先配对好,确保双方的都吻合,目的在于减少后者接受移植后出现排斥的风险,这也是京都大学是项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的一大特点。

此前研究人员在猴子实验时,也采用相同策略来减低排斥风险——先配对好捐出细胞(以制作「万能干细胞」)的猴子与接受移植猴子的免疫细胞生物标记。结果发现,确实大大减低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万能干细胞」移植,是医学界其中一个企图填补已死去「多巴胺生成神经细胞」的干细胞研究方向,其他国家则各有不同的方向。中国及澳洲团队的研究比较接近,是移植由胚胎干细胞演变而成的神经前驱细胞,这些细胞会在移植后,再演变为成熟的「多巴胺生成神经细胞」,但有人担心这类不成熟细胞移植后,会出现可引发肿瘤的变异;而美国、瑞典及英国的团队,则计划移植由胚胎干细胞演变而来的「多巴胺生成神经细胞」。

数据源:日本经济新闻、《自然》期刊新闻网(之一)、《自然》期刊新闻网(之二)、The Sci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博客英国巴金森症学会香港大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