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並沒有可靠的化驗方法來確診柏金遜症,而是十分依賴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從臨床上作出判斷,但遇上個別不確定的個案時,醫生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觀察病人情況去確診。

 

綜合多篇報道(見文末「資料來源」)指出,研究人員利用早前的科研結果,研發一種檢測方法,只需抽取小量皮膚樣本,化驗有否「磷酸化甲型突觸核蛋白」(phosphorylated alpha-synuclein,簡稱P-SYN),即可得知是否患上柏金遜症或同類疾病,有助區分徵狀不明確的個案,幫助確診。

 

「甲型突觸核蛋白」可在腦部及神經細胞找到,醫學界暫不清楚它正常的功能是什麼。可是,不正常的「甲型突觸核蛋白」(即上述的P-SYN)在腦部或神經細胞積聚的話,可導致嚴重的腦神經退化性疾病,它們統稱為「突觸核蛋白變性病」(synucleinopathies),包括柏金遜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多重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以及單純自主神經功能衰退(pure autonomic failure)。

 

這4種疾病,部分徵狀相同,例如震顫、認知功能變化,以及逐漸出現殘障,但治療方法及康復前景則不同。如果有可靠的檢測方法幫助醫生區分患者究竟患上那一種「突觸核蛋白變性病」的話,可縮短不確定的時間,又或減低誤診的機會,使病人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科學家之前已發現P-SYN可存在於身體不同的組織上,包括皮膚的神經纖維,甚至在病徵未出現之前已存在於皮膚之中。

 

來自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抽取277名「突觸核蛋白變性病」患者及151名非患者的頸、膝及腳踝各3毫米的小量皮膚組織,檢驗有否P-SYN,看看此法能否把患者或非患者區分出來。

 

結果發現,P-SYN 在93%的柏金遜症患者、98%的多重系統退化症患者、96%的路易體認知障礙症患者,以至100%的單純自主神經功能衰竭患者身上找到。至於作對照比較的151名沒有患上4種「突觸核蛋白變性病」的參加者,有3%驗出P-SYN,研究人員懷疑他們可能有「突觸核蛋白變性病」的患病風險,才會出現「假陽性」的檢測結果。

 

研究人員也發現,驗出的P-SYN水平,與參加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相關。

 

此項化驗需1500美元(約11,700港元),已在美國市場上提供。有曾接受此項檢測的患者形容,抽取樣本時,感覺就像被原子筆刺進皮膚般。

 

研究人員表示,此研究的局限,包括沒有替參加者進行基因檢測(部分遺傳類型的柏金遜症不會在皮膚神經纖維積聚P-SYN);而對照組別的參加者平均年齡,比身患「突觸核蛋白變性病」的參加者年輕得多。一般而言,在這類研究中,兩組病人的平均年齡愈接近,得出來的結果愈可信。

 

是次研究結果在今年(2024年) 3月20日刊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編譯:特約醫療記者姜素婷

 

資料來源: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新聞稿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skin-test-detects-evidence-parkinson-s-related-disorders

 

哈佛大學醫學院新聞稿

https://hms.harvard.edu/news/simple-skin-test-may-detect-distinguish-parkinsons-related-diseases

 

華爾街日報報道(需訂閱)

Parkinson’s Disease Can Now Be Detected Through the Skin - WSJ

 

Medscape網站報道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skin-test-accurately-detects-parkinsons-other-2024a10005nx?form=fpf

 

MedpageToday網站報道

https://www.medpagetoday.com/neurology/parkinsonsdisease/109309

 

返回